提交需求
賽事與廣告咨詢合作,請?zhí)顚懶枨蟊韱?,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與您聯(lián)系!
第288期:【環(huán)境關系】環(huán)境關系設計:從含糊性到織造性
推薦理由:適合人群:設計師。閱讀耗時:字數4765,約13.5分鐘。對于養(yǎng)家糊口的設計師來說這篇文章意義不大,畢竟沒有那么多企業(yè)會考慮這個問題,更多的企業(yè)還是會考慮生存問題,文章中所介紹的方案,還是值得借鑒,以鑒思考。文章過于完整壓縮不到之處請海涵。歡迎在設計業(yè)務方面有需要的,我們一起合作。
1.引言
西方工業(yè)社會的主流設計追求形式邏輯,這種邏輯削弱了我們認知與周邊世界的物質關聯(lián)廣度和深度的能力。本文探討整個人為設計的世界——其產品、建筑和空間——追逐這種需要的方式。同時指出,由此人們越來越難以追蹤其活動的物質蹤跡和環(huán)境后果。本文提議,重新定位設計目標,重新進行形式構想,從而使形式抵制將物質世界“物化”的傳統(tǒng)。我們建議,視形式具有“織造性”,視物質世界由能量線組成,視設計為強化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實踐。
2.錯誤的邏輯
西方工業(yè)化設計所創(chuàng)作的對象都是表層和所謂的“層下設施”的分割。所謂“層下設施”,是指各類電氣、化學和機械構件,它們的部件、結構和管道,以及它們所傳送的能量、氣體和流體。“表層”通常是不透明的、平滑的固態(tài)層,諸如鑄殼、 石膏壁、鍍層和鋪面,將層下設施密封在表層之內,破壞了其連續(xù)性,形成單一的、不相關聯(lián)的物質實體——一個物體。隨著層下設施成為隱蔽的內部存在,需要其他物質元件——界面——刺穿物體的表層,使該物體得以使用并與其他物體相接。主流設計的目的在于通過巧妙的創(chuàng)造,實施這種形式邏輯,并且盡其所能完善這一邏輯。由于這種創(chuàng)造,表層成為人類日常感知的主要基質,物體獲得了最高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
盡管這一邏輯已被接受,無處不在,卻給環(huán)境感知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將世界建構為一系列表面上獨立、分立的物體,很難感知到世界彼此依賴、相互交織的本質特征。物質流動具有重要的環(huán)境意義,卻像層下設施一樣被掩蓋,被賦以較低的感知價值。其間蘊含的就是,局部活動應該發(fā)生在有限的外殼里,基本忽視日常生活周圍、維系日常生活的物質的連續(xù)性。這種感知到的不連續(xù)性應該引起當下設計的關注。當下設計應該響應并承認感知、物質形態(tài)和環(huán)境可持續(xù)性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承認世界的不同組成成分相互依賴這一世界觀的重要性。
3.設計:清除障礙的障礙
關于物體的問題屬性有以下著名的論述:
物體就是造成不便或成為障礙的東西,一個就像擲到你路上的拋射物一樣的問題。只要世界有障礙,世界就是客觀的,實在的,成問題的。“有用的物體”就是人們使用的物體,需要將其他物體移開的物體。這一定義本身具有內在的矛盾:清除障礙的障礙
傅拉瑟繼而提出了一些潛在的方法,應對這些物體以及它們對我們所形成的障礙:
我在路上遇到了障礙……;我推翻了其中的一些障礙……為了繼續(xù)下去,所推翻的障礙結果又成了障礙本身。繼續(xù)得越多,為有用的物體所礙越多……我越是繼續(xù),文化變得越客觀、實在和成問題。
這一段文字了凸顯了我們借以取得突破的事物、得以前行的事物是如何成為障礙物本身的。隨著我們前行,這些障礙成倍地增多。鑒于這種無望的情形,傅拉瑟給出了一條出路:
為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huán),我自己拿出設計:我自己把有用的物體擲到他人的路上。那么,我拿出的設計應該是什么形式,我身后的人才能繼續(xù)使用下去, 同時又能盡量避免受阻呢?這既是一個政治問題,又是一個美學問題,而且成為創(chuàng)造事物的核心問題…………因此,有用的物體是我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媒介,而不僅僅是物體。它們不僅僅是客觀的, 而且是主體間的,不僅僅是成問題的,而且是對話性的。有關創(chuàng)造事物的問題,也可以這樣來問:我拿出的設計形式能不能更多地強調互動性、主體間性和對話性,而不是客觀性、實在性和問題性呢?
4.學科障礙
4.1產品設計
在產品設計中,我們所關注的是批量生產的日用品。這些產品的制造和使用依賴物質和能量,如電話、吹風機、計算機、洗衣機和汽車。在主流產品設計中,這些物體都遵循傳統(tǒng)的形式邏輯,因而很少考慮激發(fā)產品使用者與維系產品生產使用的能量和物質循環(huán)進行交互。
一種慣常做法就是,以標簽形式給產品附加環(huán)境信息。采用生態(tài)標簽的做法恰恰強化了我們的論點,進一步表明現代產品及其物質形態(tài)本身并不能有效地深化使用者對環(huán)境關系的認知。為了彌補這一有效性的缺失,制造商最近給產品標記引入了環(huán)境信息界面,其通常形式就是能量監(jiān)測。這一最新發(fā)展表明,物質形式完全能夠為追蹤環(huán)境影響提供有效的位點。這種環(huán)境影響監(jiān)測只會促進物化的設計,并且更難推進使用者感知環(huán)境關系。
最近,有形交互設計已經謀求克服圖形顯示的感知缺陷。電源提醒線等原型表明了把人們的注意力直接引到產品運轉所依賴的物質能量循環(huán)上的方式。這種設計創(chuàng)新開啟了種種可能性,值得關注。
4.2建筑設計
大多數日常建筑都具有相同的特征:表層元件和層下設施原件分割。表層元件意在可感知,層下設施元件意在隱蔽。層下設施元件在日常物質文化中不再重要,結果形成了符合主流審美價值的通用物質形態(tài),但不是直接幫助居民跟蹤物質能量循環(huán)。
隨著后現代“高科技”風格的來臨,隨著樓宇服務顯示成為主要的審美特征,這些建筑設計傳統(tǒng)受到了挑戰(zhàn)。然而,這種風格既沒有破壞也沒有淡化表層和技術結構各物質元件之間的分割。分割仍然存在,只是被倒置了而已。
當代建筑設計更加注重設置的環(huán)境信息界面,這一點和產品設計領域有相似之處。這些界面通常為能源監(jiān)測組件,位于一般的家居空間,具有數字圖像顯示,讓普通居民一目了然。和產品設計一樣,這些裝置能夠有效地突出建筑居住使用所造成的環(huán)境影響,但是使這些影響以抽象信息一覽表的形式出現,又合謀再現了阻礙直接感知環(huán)境關系的形式邏輯。
4.3公共空間設計
人們可以直接感知到景觀和建成環(huán)境的成型的表層—包括田地和公園用地,人行道和道路。公共空間層下設施元件都受其位置及其表層的模糊性所遮掩,這一點有過于產品設計和建筑設計。和日常生活關系更緊、意義更大的是景觀和建成環(huán)境的表層特質,它們?yōu)槿藗冊诰哂兄髁魑幕饬x區(qū)域的日常住行提供了方便。這種傳統(tǒng)的公共空間設計并不能讓人從物質的角度理解人和周邊環(huán)境之間的不解之緣。
隱形體現了“一種將自然資源消耗與自然環(huán)境及環(huán)境影響割裂開來的文化觀”,導致公眾環(huán)境意識下降,最終對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她在結語中呼吁,讓隱形的流轉過程‘有形’,將資源層下設施轉變?yōu)槲镔|文化的有形形態(tài),使得環(huán)境參與能夠超越有限的“抽象知識”,并且成為一種“具體的體驗和感性的認知”實踐。
除社會科學以外,我們還發(fā)現了層下設施的不可感知性造成環(huán)境關系貧乏的其他證據??▊?bull;泰勒和安德魯 .W. 凱勒的結語和我們的觀點不謀而合:“重要基礎設施的美學形態(tài)促成該系統(tǒng)的終極效率”。
5.從含糊性到織造性
在于打開將物質能量循環(huán)掩蓋在侯美婉稱之為“含糊的、乏味的、僵化的數字表層”之下的傳統(tǒng)形式邏輯。這一表層密謀欺騙不加懷疑的觀察者,將事物的外在罩殼視為現實。環(huán)境并非我們常常以為的分立物體的網絡化組合,而是運動中的物質所形成的纏繞交織的網,事物形態(tài)不斷從網中涌現,那又會怎樣呢?物體留下固定的點痕、預期的“ 終點”或者終止的時刻。然而,物質運動并不是點到點的運動,而是永遠在點間移動,避開或克服傅拉瑟所謂的業(yè)已成為前進障礙的物體。
按照這一觀點,我們可以把居住的世界視為相互交織的線所形成的織錦,而不是彼此相連的物體所形成的圖設。而且我們可以認為,環(huán)境關系沿著這些線不斷伸展。它們所織造的不是模糊的表層,而是透性膜。這一透性膜并不導致里外分割、顯隱分割或者表層與深層的分割。蘇珊•庫奇勒認為,“真正重要的是一種新型的表層本體論,用互補的關系取代里、外的對立,隱、現的對立,物質與非物質的對立。這種互補的關系需要的是轉化而不是切分”。這樣,事物的表層就和其結構合而為一,而不是表層和深層分離,表層的和層下設施分離。這些表層不再是表面的,結構也不再是層下設施;相反,無論是表層還是結構都是間質的,“處于事物之中”。通過關注環(huán)境的實踐,將表層織入世界的間隙之中。傳統(tǒng)所強調的是表層形式的功能,從而掩蓋底下的或內在的事物。相比之下,我們的方法強調表層的織造,或者可以叫做織造性。
基于物質能量管線和循環(huán)路徑織造的間質性表層的織造性,我們提議遵循以下方法,思考人類、物質和環(huán)境關系。首先,我們可以思考如何通過把人類——造物的運動及實踐線和能量使用流相結合,增強環(huán)境關系意識。麥德斯•延森關于釀造過程操作工的分析說明了這一方法。延森指出,技能性實踐中的人體運動節(jié)奏設計可以通過管道、閥門和龍頭系統(tǒng)與液態(tài)介質的循環(huán)相協(xié)調。對于從業(yè)者而言,該系統(tǒng)并不是一種物體組合,而是通道、運動和流通所形成網絡。運用這種方法,我們可以考慮重新設計烹飪和造物,讓食品制作的體態(tài)和技能響應能量的提取和流通,或者重新設計公共空間臨時通道,讓行人和車輛運動與水電的物質軌跡相一致。
第二,在連接遠、近環(huán)境間質關系所形成的織物中,將物質能量流通管線直接可感知化,那么成為審美焦點的將不再是織物的外觀,而是織物的物質特性。以這種織造性的方式將物質能量視為線,是當代一些工藝學者/實踐家作品中的顯性主題。例如,麥琪•奧斯在“ 電子紡織品” 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表明,電子器件和導電纖維可以編織在一起形成高感交互織品。
第三,我們可以考慮如何以紡織品為焦點反思建筑設計的一些基本概念。當然,建筑物是織出來的而不是造出來的并不是什么新思想??夏崴?bull;弗萊普頓主張,建筑物“ 不僅具有視覺效果,而且是可感觸到的”。這樣,建筑體驗既是近距離地感觸建筑物中緊密關聯(lián)的物質和力量,也是遠眺一種封閉的物化形態(tài)。在題為“居所、屏障和帳篷”一文中,傅拉瑟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在他以游牧帳篷為例討論所謂“幕墻”的時候, 把它描繪成一塊織布,“不僅愿意接受各種體驗,而且儲存這一體驗”。
以上三點思考不僅響應了傅拉瑟所呼吁的中介、對話和交互的物質世界,也是本文的出發(fā)點。這三點思考同時支持我們的提議,即物質和能量如何融入到與物質形態(tài)和人類實踐的對話之中。
6.結語:設計人類學在認識和造就世界中的作用
我們旨在呼吁一種更加反思型的設計實踐,呼吁加強設計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擴大設計的社會影響范圍。
依據傳統(tǒng),對于環(huán)境問題,設計往往采用技術決定論,關注物體及其最終結果。這種方法有它的價值和地位,但是在理解人類實踐和感知方式方面具有其局限性。為了克服這一局限性,環(huán)境設計研究已經更加關注體驗、行為和文化。在此, 我們強調需要采用人類學的方法進行形式分析及其與環(huán)境感知關系的分析。和設計一樣,人類學具有跨學科性質,而且人類學的發(fā)展,大多得益于人類學積極參與其傳統(tǒng)學科以外的研究領域。此外,人類學已經超出了其以人為中心的根基,進行與材料、技術和生態(tài)相關的探究。同時,設計——傳統(tǒng)上發(fā)源于材料研究——已經發(fā)展到更加深入地關注文化現象和生態(tài)過程。在這兩大學科發(fā)展之間,存在出現設計人類學的空間,將對人類學方法論和知識的深刻見解與設計技能和過程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相結合。
因此,我們所呼吁的是這樣一種設計實踐:反思自身學科的創(chuàng)新,分享對生命的理解,深諳感知、文化和材料之間的關系,不斷積極地、創(chuàng)造性地美化人類生活。設計在這種實踐中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將產品封入外在的形式之中,從而增加產品的價值(其外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迎合了消費者的鑒賞力),而是致力于解決一些重大問題,即人類實踐在環(huán)境關系結構中的作用等相關問題。
擴大設計的知識、潛力和范圍,對現有設計實踐的傳統(tǒng)和范圍勢必是一種考驗。本文簡要地提出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理解物質形態(tài)的方法。如果把其間所表達的思想運用于當下商務和管理背景,無疑存在很大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可以理解的。
讀后感
看完以后,忽然間讓我想到了,中國道家思想中一個核心論點,道法自然,短短四個字包含更多的價值,首當其沖的就是考慮外部環(huán)境和對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去優(yōu)化設計,或許我們可以將這些理念引入到我們的生活中。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大牛,別默默的看了,快登錄幫我點評一下吧!:)
登錄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