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需求
賽事與廣告咨詢合作,請?zhí)顚懶枨蟊韱?,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與您聯(lián)系!
我今天的演講主題叫“設計之精準”。大家可能會詫異:設計不是跟藝術有關嗎?有精準之說嗎?今天,我恰恰想以我個人參與的案例,跟大家分享設計與藝術的區(qū)別。
如果說藝術家是本色演員的話,那么設計師就應該是一個角色演員——做設計不應該以個人的好惡來選擇、判斷,而是為了我們服務的對象。
最近大家都在談論藝術與科技,我們學院也有藝術與科技專業(yè)。我經(jīng)常拿手機來做例子:我們美術學院自身在美術、藝術這一頭重一點,因為生源和考慮的系統(tǒng)不一樣,要平衡藝術與科技,我們就去引進人才,我們招了大量的博士,引進新的思想和具有科學思想的人,包括具有科技精神的人,去加重科技這一塊。因為在我們看來,不管是哪一頭更重,都會使整體無目標、無方向地處在一個失重的狀態(tài)下。
其實藝術和科技都是手段,不是目的,而中間支撐的這個平衡點才是我們需要做設計服務所尋求的。所以,我今天講“設計之精準”,是指用我的專業(yè)知識,加上我的服務意識來服務我們的客戶。
首先,我講我做的第一個案例:在2017年8月份,廣州市委宣傳部領導找到我,請我設計廣州首個城市形象LOGO。
為什么是這樣的標志?為什么選擇廣州塔小蠻腰作為主要元素?很簡單,在設計之前一定要明白目的是什么。一座城市為什么要產生城市標志?而且是外宣來找我,就是因為主要起到外宣的作用。我做了一個調研,當國外、省外、市外的人說起廣州時,當電視媒體,主要是數(shù)字媒體,一旦出現(xiàn)廣州這座城市的畫面的時候,99%第一個畫面是廣州塔。
所以,設計輸出的形象要跟大家心目中約定俗成的形象要一脈相承。有人批評我為什么不是木棉花?為什么不是五羊城?我的回答是,我會去縱向地想,這個標志代表什么時代的廣州?這其實就是講精準。
作為設計師,尤其是視覺設計師,有沒有時代的敏銳性?設計只有未來時或者正在進行時,沒有過去時。當然我保守了一點,設計標志中這一橫的時候,基本上還是把這一橫放在了物理的1/2空間。但是你們知道,當你把這一橫提上到1/2處以上的時候就回到了30年代,或是50年代,如果把這一橫下放到1/2以下就來到當下與未來。我們視覺設計師應該有這樣的敏銳性。
那這里為什么有一個“O”是點亮的顏色?我是一個生活在廣州的江蘇人,在做這個標志的時候已經(jīng)在廣州生活19年了,我覺得我喜歡廣州就是因為它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所以我埋了一個伏筆就是“open”的打頭字母。
為什么是今天這個形象?我用漢字來設計“廣州”兩個字。有人說這個“廣”字如果把倒三角弧形的白用藍色填滿不是更像“廣”那一橫嗎?我就是不這樣做,我點到為止。如果把這一筆填滿的話,“廣”更明顯了,但是它的浮雕感、高光就沒有了。
為什么今天的標志,包括我設計的“廣州”標志和你們看到的國際著名品牌標志都越來越細,越來越簡約化,平面化?這是因為我們今天在擺脫紙媒時代審美所造就的均質化特征。什么叫“均質化”?這個生物學名詞說來話長。我們看今天手機撥號按鍵的設計,我們想想近三代是什么樣的表現(xiàn)。現(xiàn)在這一代是一個灰色的圓和黑色的阿拉伯數(shù)字,前一代是一個黑色的細線上加上阿拉伯數(shù)字,再往前一代就是一個彩色的像啫喱狀或者是亞克力狀彩色的帶有高光的、浮凸感的一個圓上的阿拉伯數(shù)字。要說藝術的話,近三代第一代最藝術,現(xiàn)在變得越來越不藝術
均質化最大的特征是看不出行業(yè)特征。包括奧迪、日本的尼桑都在改標志,都在往這個方向發(fā)展,這也是時代審美所造成的。比如說未來再過10-20年,這個均質化特征還在嗎?我不敢說,沒有人能預計真正的未來。
另一個案例:這是在2018年底帶著一個團隊,包括老師和學生連我一共14個人做了冬奧吉祥物冰墩墩。
為什么是熊貓?因為熊貓是最不需要付出教育成本就能告訴國際社會它是什么樣子的一個動物。今天你們看到廣美的團隊中標了一個冰墩墩,但我感覺比最終獲勝的作品更自豪的是:我?guī)е鴪F隊做了大概15件作品,在最后一刻投標送到奧組委。冬奧組委猶豫了半天,在全國巡講完之后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說要不要去一趟廣美,不是說廣美的設計不行,而是擔心廣州的孩子多半沒有見過冰和雪。在宣講會上我說了一句狠話,我說:“恰恰相反,也許沒有見過冰雪的孩子對于冰雪和冰雪運動反而有超強的想象力!”
所以,我分享給年輕人一句話,也是在冬奧吉祥物發(fā)布的時候講的一句話:“同學們,要學會用實力去顛覆別人的成見!”
冰墩墩在2019年7月份給中央領導定選之前搞了這樣一個民意測驗:把冰墩墩和另外其他幾個從網(wǎng)上下載的卡通形象一起打印出來貼到一個體育館的墻上,在北京請了240名小學生投票。為什么?因為冰墩墩在創(chuàng)作之前就得知歷屆奧運會吉祥物主要的消費者和受眾是9歲左右的孩子。這就是我今天講的中間那個平衡點——支撐藝術與科技的平衡點——也就是我們的目標點、焦點。
我們當時設計了一個冰熊貓和雪熊貓,隱去了冬奧會的會徽,加上另外網(wǎng)絡上下載的兩個熊貓的形象一起貼在墻上,你們可以從央視拍的紀錄片看到這個過程。當時240個孩子,僅有10票分散到了網(wǎng)上下載的形象上,230票都在我們的冰熊貓和雪熊貓身上。我后來才得知,當2019年8月18日方案最終選定的時候,僅剩下的兩個方案都是我們團隊的作品。
最后以提問的方式來結束今天的演講。屏幕上有三個蘋果,不管這個蘋果好不好吃,什么牌子的,我問大家,就我們的習慣而言,你認為哪一個是第一個蘋果?是最上面那個,還是最下面那個?
我代大家回答:東方人,包括我們中國人,一般80%以上的人會下意識地指向最上面的第一個蘋果;而你問美國人哪個是第一個蘋果,他會指到最下面那個。這看似是一個視覺游戲。
我們講“弘揚傳統(tǒng)文化”,我不認為僅僅把傳統(tǒng)的、老祖宗的那些從墳墓里面挖出來的元素用在當下的設計里就可以叫“弘揚傳統(tǒng)文化”了。我認為“中國設計”是不能僅僅依靠所謂的“中國元素”的。
中國人是怎么觀看的?一對韓國父子來到美國生活,住在一個公寓,白天到超市買了半成品食品,晚上到公寓電烤箱加工。電烤箱有三層,原來標有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可能因為年久,烤箱上的字已經(jīng)模糊。父子二人抱著食品,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包裝上講烤雞放在第一層,烤土豆放在第三層,兩個人無從下手。這個故事是在說我們的生活方式,包括我們的閱讀順序和觀看方式與西方完全不一樣,更不要說阿拉伯國家是從右往左讀。
所以我們說,為了弘揚中華文化,為了復興中華傳統(tǒng),同學們,努力吧,不管是前浪還是后浪。謝謝大家!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大牛,別默默的看了,快登錄幫我點評一下吧!:)
登錄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