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需求
賽事與廣告咨詢合作,請?zhí)顚懶枨蟊韱?,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與您聯(lián)系!
你好,這里是《海哥HMI人機交互》,我是海哥。
如果你的產品是從人們的潛意識去考量,那么你的產品會很有魔力,大家會很喜歡這種不用思考,熟悉的感覺,若果你再加上15.87% 比例的驚喜,這是很棒的體驗。“別讓我思考”,是一個很實用的交互原則,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在產品落地中,不知道怎么下手,海哥建議你可以閱讀《Don't make me think點石成金》,它有細節(jié)的實操指導,這本書也是我交互的啟蒙書,只要碰到設計師問我,學交互有什么書推薦,我潛意識下立刻回答:Don't make me think。讀這本書,你會有這樣的一個體會:作者Steve Krug像朋友一樣給你講體驗的故事,沒有過多的學術理論,通過他實踐的經驗,教你如何解決問題。海哥將結合書本和我的個人經驗,教你如何下手,我稱呼它為:“321法寶”,就是3個準則、2個認知、1個測試。
一、3個準則
努力很重要,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在落地執(zhí)行前,我們用怎么的思維方式去考量,“321法寶”中的3,是3個核心的準則,具體是:
第一準則:別讓我思考。使用者能明白它是什么意思,怎么用,而不需要進行額外的思考,就是“顯而易見,不言而喻”;
第二準則:點擊多少次都沒關系,只要每次點擊都是無須思考,是明確無誤的選擇;
第三準則:去掉每個頁面上一半的文字,然后把剩下的文字再去掉一半。
1、別讓我思考
對于第一準則,“別讓我思考”,它是啟動大腦的爬行動物腦,可以通過本能地去認知,海哥認為可以用“常識和習慣”來理解,因為它在你生活中已經習以為常,正如騰訊馬化騰經常提起:要像“小白”用戶那樣思考,并每天高頻使用產品。常識和習慣有哪些?比如按鈕第一印象就是長方形的,標題或重點都是加粗加大的。比如對于搜索的行為,淘寶網(wǎng)的純文字的按鈕來說,對小白用戶來說,更友好和理解,而京東的放大鏡,也許初級用戶不知道是什么。
也許你現(xiàn)在想迫不及待的反駁,“按你這么說,全世界全部搜索都要用文字嗎?!”,不是的,對于用文字的“搜索”或者放大鏡,是一個策略取舍問題,對于新的用戶來說,文字“搜索”是不需要思考的,而放大鏡是需要思考的,你可能會產生這些疑問,“這放大鏡用來做什么?”,“這個能點嗎?還是圖標?”,“是搜索哪里?”,這也是icon所要面臨的通病-圖形必須盡量接近現(xiàn)實,不然不知道這是什么,還會產生記憶負擔。對于搜索的按鈕,可以看看下面幾家巨頭的做法:
百度為了加強品牌重復度,來個相關的一種說法“百度一下”,百度這個字在一個頁面中,顯眼地出現(xiàn)兩次,加深品牌重復的,“你不知道百度是干啥的?”好吧……
如果不告訴你bing是搜索,會怎么想?而且有個“國內外”的二重選擇,你會停留思考,特別是你想搜“Nike”時,我怎么辦
Google也是蠻清晰的“Google搜索”,也是出現(xiàn)了兩次品牌名稱,而且有行為意識告訴你,Google幫你搜索,可是“手氣不錯”會產生思考的停留
我們不要去爭論是用文字的“搜索”,還是放大鏡,哪個好,因為產品是一個系統(tǒng),而這一個按鈕就像大海里面的一滴水,需要從整局去考慮。有一個很好的驗證方法,就是你隨機拉一個目標用戶,把你的頁面給他看看,然后如果他說:“哦,這是……”,那你的“別讓我思考”做得不錯。
實際的設計中,會有哪些部分會暗藏“思考”的陷阱呢?
(1、命名,特別是生僻的,比如知乎中的“Live”和“圓桌”,你能第一時間想到它是做什么的嗎?;
(2、點擊,不知道這個東西能不能點,特別是文字按鈕,沒有方框;
(3、位置,我在哪里?從哪里開始?東西在哪?
(4、圖片,這個是廣告還是內容?沒有清晰表達意圖。
2、點擊多少都沒關系,只要每次點擊都是無須思考,明確無誤的選擇
對于第二個準則-“點擊多少都沒關系,只要每次點擊都是無須思考,明確無誤的選擇”,剛開始我有些抵觸的,因為對點擊次數(shù),作為一個有沉淀的交互設計師來說,能少半步的流程,都能帶來效率的提升,而作者是站在另外一個維度-明確而無須思考,在乎的是線索是否有條理。
比如下圖淘寶的用戶注冊頁面,條理化的注冊步驟,知道我需要做幾個動作才能完成整個注冊流程,心中有數(shù),對于手機和驗證的方式,有淺灰文字作為幫助提示信息,用戶知道如何操作,如果萬一碰到有問題,右側的小螞蟻可以幫到你,做到流程從自助到人工的閉環(huán),是個貼心周到的考慮。
3、去掉每個頁面上一半的文字,然后把剩下的文字再去掉一半
最后一個準則“去掉每個頁面上一半的文字,然后把剩下的文字再去掉一半”。很簡單吧,比如CSDN的文字量確實有點多,海哥從第一感觀的閱讀體驗會迷惑,東西很多,哪些才是我想要的。對于CSDN這樣的模式,是不是就不能采取呢?海哥認為不能這么武斷,它就是不好的,這也許是CSDN的策略側重問題,它需要大量的關鍵詞來吸引搜索引擎的收錄可能性,我寧愿放棄一部分用戶體驗,這是一個取舍問題,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是交互設計師,像拿著錘子,看到什么都是釘子,海哥建議在面對一個事情,可以用多維的思考方式去辯證考慮,還有同理心,嘗試去理解CSDN為什么這么做。相對與科技媒體的36Kr,對文字量會克制。
再比如下圖右上角的“搜索你喜歡的內容……”一個漢字等于兩個英文字母,等于2字節(jié),對于一個大流量的網(wǎng)站來說,這個是可以優(yōu)化的。
二、2個認知
這2個認知分別為:何為可用性?可用性的特質是什么?
1、何為可用性?
對于“何為可用性?”就是讓一個有著平均能力和經驗的人,甚至稍低于平均水平的人,能明白如何使用產品,而不必付出過度的努力,或者遇到不必要的麻煩。
我們可以拿首頁來作個比喻,首頁的可用性需要在一眼之內(50毫秒),回答4個問題,分別:
(1、這是什么網(wǎng)站?
(2、我能在這里做什么?
(3、網(wǎng)站上有些什么?
(4、為什么我應該在這里,而不是別的什么地方?
比如小米,很強的印象就是智能家居的電商平臺,大主題的鮮明性,還有周邊次重要產品,導航本身以文字為主,占比很克制。
2、可用性的特質是什么?
另外一個認知,可用性的特質是什么?有7個特質,這也是判斷產品可用性的指標,如果可以,請默寫記住,它們分別是:
(1、有用:能否幫助人們完成一些事務。
(2、有效:它們能完成任務嗎?
(3、高效:它們是否只需要花費適當?shù)臅r間或努力就能完成任務?
(4、易學習:人們能否明白如何使用它;
(5、易記憶:使用時不需要重新學習;
(6、合乎期望:是人們想要的嗎?
(7、令人愉悅:人們使用的時候覺得有意思甚至很好玩嗎?
那知道可用性是什么,還有它的標準,那怎么才能做好呢?海哥在這里,負責任的說,這個“能做好”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問題,需要很多綜合能力,比如“合乎期望”會涉及用戶研究和可用性測試,“有用”涉及到需求分析和流程管理,“可學習”和“可記憶”是更具體細節(jié)上的落地執(zhí)行問題,“令人愉悅”會涉及設計心理學的情感化設計……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不可能這樣面面俱到,海哥從三個容易落地的方面給到時間的方法,分別是:掃描設計、導航設計和好感度設計。
2.1 為掃描設計
對于“為掃描設計”需要了解到人們閱讀的行為特征,人們不是專注精讀,而是掃描,對于內容滿意即可,勉強應付,而更深層的原因,作者并沒有闡述到,海哥推薦閱讀《腦與閱讀》,從生物行為上認知人的閱讀,由于人的雙眼在同一平面,而不像馬那樣在左右兩側,人的眼睛支隊注視中心那一點的感知最精細,而這個點周圍則越來越模糊,閱讀是一個不斷掃描的過程,眼球不斷移動,人的眼光不是勻速不停地移動,而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動,稱之為“眼跳”。
那如何應對掃描的閱讀方式?可以做以下的優(yōu)化:
(1、利用閱讀習慣: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抓住閱讀順序放置重點內容;
(2、建立有效的視覺層次;
(3、明顯表示可以點擊的地方;
2.2 導航設計
接下來,我們說下“導航設計”,常見的一些問題有三種,第一種感覺不到大小,它是50頁還是1000頁呢?第二種感覺不到方向,回到以前的地方,或下一步的地方;第三種是感覺不到位置,我在哪里。
對于第一種問題的解決,可以讓用戶預知邊界,比如最常見的就是頁碼,大家知道開始和結束的邊界在哪,或者廣告圖的點點,知道有幾個圖片會輪播滾動。
第二個問題的解決,會涉及到幾個常用的手段,有3種:單個文字提示,比如“返回”或“下一步”;持久導航(全局導航),無論你去到哪,它都在,讓你放心;最后一種就是Tab欄,就是像瀏覽器頁面的標簽,既可以用于整局,也可以用于小局部,很靈活。
而最后一個問題,關于“感覺不到位置”可以有三位衛(wèi)士保護你,他們是面包屑、首頁和標題,面包屑可以解決,當然一直存在的“首頁”,無論到哪,都可以回到最初始的狀態(tài)標題是所處位置的最醒目的標識。導航方面建議不要超過三級,不然深度太深,用戶的迷失感會很強,最好是二級就夠了。作者還介紹了一種測試一個頁面導航的方法,就是打印出頁面,然后平放平視,然后可以迅速畫出Logo、頁面名稱、主導航、面包屑和搜索的位置,來測試頁面的導航可用性。
2.3 好感度設計
接下來,海哥說下“好感度設計”,從字面來看,是一種心理控制的設計,我們一起看看在平時,我們是如何“得罪”用戶,讓他們的好感度變低,下面共有6點:
(1、隱藏我想要的信息;
(2、你必須按我的方式辦事,比如信用卡必須4個數(shù)字后加一個空格;
(3、提問不必要的信息;
(4、敷衍我,欺騙我;
(5、給我設置障礙;
(6、不專業(yè),凌亂的布局;
關于如何提高,作者的建議是:
以上設計方法論可以很好落地操作,海哥覺得,是不是一個元素它背后都有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和理念在支撐,一般的人察覺不到它,而我們作為設計師,已經賦予了它存在的使命,默默地服務者用戶。
三、1個落地測試
這環(huán)節(jié)海哥認為國內企業(yè)可以多去嘗試落地,因為作者真的用很務實的方式解決問題,不需要專有用戶研究室和設備,而是用“草根”方式來完成,而且流程易于執(zhí)行,下面我們來看看有這么一個場景,開會決定是否用“下拉框”作選擇的討論。
人們自然有一種把喜歡或不喜歡投射到整個產品中,以代表“真實用戶”的傾向。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能直接這樣問“你喜歡下拉框嗎?”而可以轉變下方式:“在這個頁面,這樣的上下文中,這下拉框以及這些下拉項目的文字,能讓使用這個產品的用戶產生良好體驗嗎?”對于結論的正確與否,唯有通過“觀察測試”來驗證,觀察人們對它的看法和用法。對測試存在下面的一些事實,一個優(yōu)秀的網(wǎng)站,一定要測試,而且測試一位用戶比不做測試好一倍,提前做測試一位用戶,好過最后測試50位用戶,這些是可以量化去體驗的,下面我們介紹下作者Steve Krug是怎么做一個低成本的可用性測試-一天10美分的可用性測試,共由10個問題組成。
第1個問題:多久進行一次測試?
每個月一個上午一次,測試3個用戶,午餐總結,下午確定下個月前必須修復的問題;
第2個問題:應該測試多少用戶?
3個,有人說這么小樣本,根本證明不了什么,也不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問題,這兩點疑問是對的,問題是它們都不重要,因為:
(1、這些測試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任何東西,要進行證明,需要進行定量測試,而DIY測試是定性的方法。測試結果是切實可操作的發(fā)現(xiàn),而不是證據(jù);
(2、你不用發(fā)現(xiàn)所有問題,一個半天的測試,就能讓你發(fā)現(xiàn)太多的問題,一個月都修復不完。
第3個問題:怎么選擇測試者?
不一定全是目標專業(yè)用戶,可以是下面3種看法,來擴大自己的測試用戶類型:
(1、除了目標群體,哪些新用戶或潛在用戶會被忽略;
(2、在內心深處,我們都是初學者,很多時候都是勉強應付;
(3、專家也能用初學者的東西;
第4個問題:怎樣找到測試參與者?
渠道一般有:用戶組、展覽會、分類信息網(wǎng),F(xiàn)acebook、Twitter或廣告彈窗,一般測試都付費,一小時常規(guī)補貼在50~100美元到專家的幾百美元,你可以比市場價多那么一點。國內一般是100~500,當然你測試高管,價格可能上千都有,要具體看你的對象。
第5個問題:在哪里測試?
可以找一個安靜不被打擾的辦公室或會議室都可以,有一張桌子、兩把椅子、聯(lián)網(wǎng)電腦、微型麥克風即可,對于電腦上,需要安裝有屏幕共享軟件,比如GoToMeeting或WebEx,屏幕錄制軟件:Techsmith的Camtasia。
第6個問題:由誰來引導測試?
選一位比較有耐心、冷靜,有同理心,善于傾聽的人,一邊聽他們測試任務時,說出他們的心理活動,比如“你接下來該做什么呢?”,“我想我應該點擊這里……”,然后觀察三個最重要的可用性問題。
第7個問題:誰應該進行觀察?
人越多越好,可以準備下零食,屏幕最好是大點,最好有喇叭。
第8個問題:什么時候測?
能盡早進行測試就盡早,而且測試是貫穿整個開發(fā)過程,不是測一兩次就好。
第9個問題:測試什么?
下面是一個常規(guī)的“測試腳本”,共有六個部分組成,大概65分鐘:
(1、歡迎部分:14分鐘內,歡迎并介紹如何進行;
(2、提問部分:約2分鐘,問關于他的問題,大概了解他的情況;
(3、主頁觀光:約3分鐘,看完主頁,問他看到了些什么;
(4、任務測試:約35分鐘,任務清單大概樣子有:“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用戶賬號;用已有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找回密碼;找回用戶名……”,測試任務時,讓他們把當時的想法說出來,“你在想什么”,“你在找什么?”,如果他們向你尋求幫助,可以問“如果我不在這兒,你會怎么辦?”;
(5、問題探查:約5分鐘,提問你想了解的;
(6、結束部分:約5分鐘,感謝對方,并支付報酬
第10個問題:最后得到些什么?
我們需要有總結會,決定修復哪些問題,先收集一份問題列表,選擇最嚴重的10個問題,避免做加法的沖動,對新功能要克制。
對于國內很多企業(yè)現(xiàn)狀,很多都沒有交互設計師的崗位,更不用說用戶體驗部門,如何能讓高管接受用戶體驗設計?我們需要提供有力的數(shù)據(jù)與事實證據(jù),比如從ROI(投資回報率)、痛點、觸點、KPI、CSI這些指標分析,如果還有可用性測試的視頻,這些有力的資料,可以撼動高管們的認知和接受度。
總結一下,今天的《海哥HMI人機交互》,今天講了“別讓我思考”,海哥總結為“321法寶”,
如果“Don't make me think 別讓我思考”只想記住一句話,那請記?。猴@而易見,不言而喻。有余力,可以記下“321法寶”具體的核心點。其中,3個準則:別讓我思考,“顯而易見,不言而喻”;每次點擊都不需要思考;去掉一半文字后,再去一半。2個認知:什么是可用性?不需要付出過度努力就能使用產品;可用性的特質是什么?有7點:有用、有效、高效、易學習、易記憶、合乎期望、令人愉悅。1個測試:每周一早上招3個人作現(xiàn)場操作測試。
好了,恭喜你又長進了知識認知,如果你覺得文章有用,請分享給你身邊的人^^
我們都是5G的新型人才,我是海哥,我們下次見。
大牛,別默默的看了,快登錄幫我點評一下吧!:)
登錄 立即注冊